《天下学宫》第十章 且将新火试新茶 免费试读
宋国秋和坐下后,收回看着大殿内的眼光,仔细看了看自己的座位和考桌。
考桌不大,一方矮几,一团坐榻。考桌之上,有一方盛满浓墨的墨砚,一方古朴简单的石镇纸,还有一小本册子,上面印着《秋考学子启》。
秋和打开册子,细细看了会儿,很快就看完了。上面都是本次秋考要注意的事项,内容很简单。
册子的结尾,有一行十分遒劲有力的古楷写着:
“海阔任鱼跃,花开彼岸天。宗华大学宫,听请英才延。”
秋和看完册子,抬起头,发现,果然陆续抬起头的学子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斗志,应该是被册子里最后的那句小题词大大激励了。
半刻之后,秋考大钟再次然然敲响,一声古老悠扬的钟声从大殿外面直直传到殿内,顷刻间,离宫苑中,大殿之内,万名宗华学子立即提笔,伏身埋头,开始了宗华七十年的大秋考。
离宫苑大殿内,万名学子低头认真作答考卷,安静无比,只有笔墨纸砚互相碰撞的声音,轻轻地书写声一阵又一阵,在大殿里回扬了一圈又一圈。
宋国秋和也打开了考卷,从怀里掏出了释真如给他准备的毛笔,开始看题。仅入京三天,便听到众多人对秋考考卷的形容是如何恐怖刁钻,秋和有时也会听的汗颜。何况,还发现了自己许多书都未曾看过,有一些担心。
但也仅仅是微微担心。
而且,这种心里微微悬着的担心,在他打开秋考考卷的那一瞬间,重新踏踏实实地落入了内心,厚厚地覆盖起来,再也没有悬起来过。
原来,考卷上开题一页,便是各种各样的典籍诵写。足足有五大张考卷皆几乎是三大张白纸,只有微微几句问题提词。
秋和随手翻起一页纸,一看题目,上面写着《坛经》。
一阵熟悉无比的感觉。打开细看题目内容,果然,这正是十一岁那年背的经,正是在”佛十三经“里。
他继续往卷子后面看,在一个角落随意选了一道题,一看名字,是《史通》。秋和再次确认,他在十一岁时就完整地将它讲给了师傅听了。
秋和没有停下他的动作,还是一张张纸拿出来看。
然后就发现,《茶经》,正是十一岁那年抽出来的第一本书,给师傅讲完了;《杂阿含经》,十一岁的时候背了两遍;《心经》,十二岁的时候因为喜欢看,没花多久功夫就背完了,看了四五遍;
《周易参同契》,九岁的时候迷迷糊糊给师傅讲完了;《黄庭内景经》,七岁那年发病的时候学的,十分记忆犹新......
而最后面那几张卷子,竟然还都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题——诸如“打铁的注意事项”、“
他就坐在桌案前,翻开一张张试卷,又一张张的翻回去。
秋和从一开始的震惊到逐步确认了自己的猜想。
秋和一看那些书名,心里已经完全笃定了。《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仪礼》、《周易》、《尔雅》......
没错,这些书,全都是在十一岁刚开始背书后的那两年就背完了。
宋国秋和从来没有这么震惊过。他看起来还是呆呆的,没有什么表情,但是他内心已经开始有一些波澜了。
考场中的红衣司员都远远地看着秋和,觉得很是纳闷儿。不知道秋和究竟要找些什么,都暗暗地在想秋和是在做些什么。
秋和翻到最开始那一张卷子,再次重复起动作。
一张张试卷翻看着,《老子》、《庄子》、《列子》、《四十二章经》......
无一例外,全都背过,一本本清晰可见地烙印在秋和的脑海里。
更为关键的是,在最后几张卷子上的那些开放试题,全都是关于自己打小就做过的事情——砍柴、挑水、打铁、打拳、画画、下棋、古琴、箫笛......
他终于确认了自己都有些震惊的那个事实——他很可能,正好已经把秋考卷上要考的书,都看完了。
......
秋和愣在了桌案面前,开始回想起一幕幕小时候念书的过往。
开始的第一年,他很多字都不认识,每天都揪着师傅的衣服问生字怎么念,师傅也是不厌其烦地教他念字,但从未对这些书讲过太多。
长大后,师傅给了那一箱子书,更是直接对自己说,不求甚解就好。
师傅常常是说,“这是经,不需师傅讲。你先背,记住最重要,长大以后,你就懂这些东西了。”
后来,他基本没什么字不会念了,都是自己在看书,天天看,日日看,从来也不会嫌累。
他一直以为那些书经只是找寻师兄的敲门砖,没有想过太多。今天真正秋考之后,才发现,他看的书真的就是找师兄们的敲门砖,更为关键的是,他看的不仅一点点。
他看完了宗华学子们所要秋考的所有书经。
怪不得师傅让自己看那么多书,还让自己学了那么多技艺。
原来,师傅早就安排好了。师傅早就知道,自己要参加秋考。
宋国秋和呆呆地坐在桌案面前,内心在消化着这个事实。
他静静地站在原地,冷静地思考了一下,然后确认了,西游山上,那个观里,那个小破落房子里的藏经,他完完全全地看完了。
他这才想起来,当年师傅带他去小破屋前,开了锁后跟他说的话。
“等天下书经你都看完了,你的师兄也就正在等你了。”
原来师傅说的话,都是真的。
......
宋国秋和没有纠结,拿起笔,轻轻沾好了墨,然后开始认认真真的,把脑子里清晰无比的文字,一笔一划地灌输出来。
从他低下头那一刻开始,秋和便再也没有抬起头看过周遭一眼。
不过半个时辰过去,秋和已经誊写完第二大张秋考卷了。他从前没有经常动笔写字,虽然他现在很享受提笔沾墨书写这一段行云流水、很有仪式感的过程。
但是...从秋和现在的卷面来看,只能让人说,他还是一个可爱淳朴的小孩子。
秋和面前摆好的两张写的密密麻麻的秋考卷,写的非常的工整。但是细细来看,却能看出来丝毫没有什么笔锋,只不过横平竖直,端正整齐,一个个字看起来,就好像是画符画上去的一样,颇像小孩子初学时认认真真一笔一画的作品。
宋国秋和却没有纠结于自己的书法。他继续低头诵写着接下来第三张秋考卷,而且速度越来越快,运笔的动作越来越稳。
于是他也丝毫没有注意到周围其他的学子正考得如何。
半个时辰过去,大部分学子第一张是大概都可以答完的。毕竟最开始这几张考卷,所出题目的典籍来源都是一些最为基础却最为重要的经典,就连江图南这个对文言章句不感兴趣的憨厚小子也可以将第一张考卷填的十***。
然而当写完第一张考卷,开始有许多学子抬起头,有些躁动不安了。
第二张出现的,竟都是历代各地州志。对于宗华学子,对这些州志是不陌生的。然而这一次秋考题难就难在,它只考各州府的地理情况。
考卷上开始出现了更多的考题,层层叠叠的一道道排列着。翻到此页,全都是诸如:“明代徽州府歙县地理水文状况。”“唐代全罗道大体地理水文状况。”“宗华兖州今之山脉状况。”
第二页的题目,并不要求学子死记硬背,也没有特别标准的答案,然而考的却是学子的博学多识,博闻强记。
许多学子对这些题实在一头雾水,只能勉勉强强地写上一些大概;有一些学子遇到自己家乡的地名,不由得会心一笑,兴奋得洋洋洒洒填满了空;剩下的有一些学子,不慌不忙,在心里默默地回想记得的所有文字记载,然后有条不紊地写上自己的答案。
然后这个时候,大殿里开始有红衣司员慢慢地都看住了宋国秋和。因为他们发现,宋国秋和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十分迅速地写完第二张大考卷的。
开始有红衣司员互相交换眼神。周围的一些考生也注意到这里的声响和动静,于是循着眼光,看到了秋和的考桌上赫然摆着写的密密麻麻的两大张秋考卷,不禁震惊无比。
红衣司员的眼神传递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眼神传递着传递着,却猛然被另一个红衣司员打断了。
“不要再看他了!”
邱司员用力地拿眼神跟其他的红衣司员示意着。
有些红衣司员还很好奇疑惑地看向秋和,一边悄悄拿手势比着,问邱司员什么情况。
站的稍有疲累的邱司员动了一下,确认不会吸引影响到其他正在考试的学子后,小心地伸出手,抬起来,轻轻地摸了摸自己的头,然后伸出食指,往天上指了指。
其他司员立马明白了邱司员想表达什么意思。全都收回了眼神,但还是十分地好奇地看着埋头飞速作答的宋国秋和。
他好像完全都不用花时间回想,不停地写着,没有停下过笔,考桌上的墨都被用去了三分之一。
考场慢慢有一些躁动,是因为题目,也是因为学子的心境。
而秋和周围的学子,更多的是因为余光瞥到了宋国秋和那飞快作答的手速与考桌上摞好的作答完毕的考卷,更加地心焦无比。
很快,第一个时辰就过去了。大殿传来了古老的洪钟之声,提醒学子们,考试已过一个时辰。
钟声敲响瞬间,大殿各处走道涌来一列列白衣少女,手里端着一个个木盒,里面放着几顶木盘,木盘里面,是一小盘一小盘的糕点与茶水。
白衣少女们轻轻地将木盘摆放在学子坐榻的旁边,然后飘飘然离去。
秋考的大殿里,万名学子听着古老洪钟,喝着离宫苑自栽的空雨茶,浮躁乱弹的心被茶水抚平,慢慢开始平静下来,恢复了考试开始时的宁静与平和,纷纷提起笔,继续安心答题。
悠旷的离宫苑大殿,只余纸笔间窸窸窣窣的摩擦声。
宋国秋和却没有去在意身旁的茶水和糕点,也没有抬起头去看周围的任何一个学子。
他开考前已大概浏览了一遍考题了,而且经过半个时辰后,他写完了两张大考卷,开始在心里粗粗的有了一个对自己速度的大概判断。
他必须不停地以这种速度作答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在两个半钟后把总共八大张的秋考卷完全的、以最好的质量写完。
所以,当现在第一个时辰结束、其他学子只粗粗写了两三张考卷时,他已经十分完整地作答完第四张考卷了。
他轻轻地把写完的考卷移出来,放到已经完成的另外三大张秋考卷上。誊写完毕的秋考卷,雪白的纸上密密麻麻地遍布着宋国秋和质朴可爱的小楷字,几张卷子摞起来,十分的好看。
当他把卷子拿起来的时候,附近的几个红衣司员又开始聚焦到秋和的身上。显然,他们是震惊的,但同时,还有不少的红衣司员,脸上露出了相当欣喜期待的神情。
邱司员稍稍示意了一下,让他们小点儿动静,就没再多管。
此时,一个时辰已过,诸位考生稍加休整之后,已经平静了许多,精力都收回考卷,没有什么学子关注秋和,因此邱司员也便随司员们看着秋和。
只不过,邱司员沾满手心汗的手帕却显示着邱司员和冷静外表不相符合的内心。
邱司员他担心得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