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带着侯府重生》10、回乡偶事 免费试读
这年月回个城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只要不是当天去当天回的,出去一趟都得场子里开具放行证明(这实在是怕你一跑没影啊!),走到哪孝道都是顶顶重要的,李家有家里的急电,很快就拿到了放行证明。
李家的老家位于魔都和杭城之间的一个小村庄,离最近的镇也就七八里的路程,从省城出发,坐着绿皮火车赶了2天2夜的路程到了魔都,再从魔都坐上小客车往镇上赶。江南的初秋没有塞北寒冷,处处花红柳绿,和风怡人,一如侯府书房中挂着的水墨画。等人到村口,整个村子的人像看猴戏似的全出现了,有的假装不经意的走过,有的站在院子里神神秘秘的偷瞄,在没什么娱乐的年代,流言是很有市场的,七大姑八大姨的没事坐在一起就聊一些东家少了粒枣,西家缺了根葱的事,自从知道李爸从北边邮了个包裹回来后,大伙儿都等着看李家四口子回来是个什么场景。
“哟,瞧这一家子灰头土脸的,也没见过得多好啊?怕是打肿脸充胖子呗!”村长媳妇翘着个二郎腿坐在门口,闲闲的磕着瓜子。
“行啦!就你惟恐天下不乱的,你什么时候能给我少惹点是非啊?”村长白了老婆一眼,赶忙朝一家四口走去,他前天就收到农场传来的信了。对于老太太的病他也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哪知道例行检查个包裹,就被婆娘传的有鼻子有眼的,家里有个不省心的婆娘,当爷们的自然得幸苦点,希望这事能尽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明启兄弟吧,我在这等了你两天了,老太太怎么也不肯去医院,这不,还在家里躺着呢!我早上还去看过了,病情已经稳定了,接下来就是用营养品吊着的事了。你第一次回来吧,我给你带路,赶明儿得闲了,可以带你四处逛逛,看看家乡的变化!”
鬼子打魔都的那年,在魔都教书的**老爷子带着几个学生投奔大后方抗日,中间几十年南征北战的就再也没回过,**启也是跟着部队长大的,还真是第一次到这里。整个青山村是个多姓杂居的大村,因背靠后面的小青山而闻名,说是山,不过是个小山包,只是在这平原地,一个小山坳也是稀奇的,李家祖上就曾一度认为是这山包保佑了自己子孙及第登科。李家的祖宅就建在村委的山坳口,只一个一进的小宅子,青砖黑瓦在村子里也算是头一份了,村人对文化人多少还是敬畏的,并没有把祖屋没收,只是把后院划了出来供村里的五保户居住。
见到侄孙和侄曾孙的李太姑奶奶解了心结,当晚就能下地了,真真的只需要营养品保养了。一经分别物是人非,十年的离散,只靠着信件和电报维系,当年襁褓中的女儿李清也已经快10岁了,李妈搂着女儿哭的泣不成声,李老太太则是抱着李峻嘴里不停念着乖孙啊乖孙,**启则在书房里向老爷子汇报了这几年的生活和工作,只有李瑜乖乖的坐在床前逗太姑奶奶说话。李太姑奶奶很是信佛的,李瑜一个闪神不经意露了句禅语,李太姑奶奶立刻抓住了,只是一把年纪了,也了悟了些机缘,并没有表露什么,到后来在和李老爷子聊天点评几个晚辈时,很郑重的提醒道小妹是个有大造化的,福泽深厚。
第二天,李爸提着一袋水果和一条大前门去了村长家,李瑜没有跟去自然不知道谈了什么,只是到晚上,新的流言就出炉了,流言的中心思想就是:李家去北边确实遭了很多罪,所以大难之后有后福啦,你羡慕嫉妒恨啊?可以啊,你也学他们往死里苦个几年吧,看有没有机会撞个好造化。看别人受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轮到自己?还是算了吧,有福不享是笨蛋!流言传到李家,不过一两个钟头的事,版本已经翻了好几翻,有**启被上头领导看中的,有李峻被某大员相中收为义子的,有李瑜被送给某某*****的孩子当童养媳的,总而言之翻身指日可待,等到离开的时候,村里人看李家的眼神那是相当的讨好和敬仰啊。
李家所有人都很高兴,尤其是李老太太。刚来村里时,老太太心里是一万个不高兴的,李老太太原是在根据地时经组织介绍与**结合的,几十年下来上头没个公婆日子过得非常惬意,没想到临老了回乡下还要伺候姑婆,儿媳妇丢下不会走路的孙女跟着儿子去了边疆,在北边生的孙子自己一面也没见过,只看了巴掌大的黑白照片,现在好了,总算看到自己的孙子了,老太太的信满足了。当然也有不高兴的人,就是李清大小姐,奶奶见了弟**的跟眼珠子似的,当然了,他是男孩子,自己也就不计较了,可太姑奶奶对妹妹也好过自己,好容易在奶奶面前表现一下和弟弟的亲近,弟弟口中却做一个小鱼儿和我怎么怎么地,右一个我和小鱼儿怎么怎么地,心里就一个烦字,只好卖弄在学校里老师交的功课,我现在上二年级了,你个小屁孩还没上学,总比不过我了吧,哪知一首诗刚起了个头,李峻就噼里啪啦的抢着背了,乐的奶奶笑得见牙不见眼,于是李清郁闷了。
自那次一不小心打了个禅机后,李瑜也警醒了,本着少说少错不说不错的原则,蹲在一旁努力扮演着标准的1岁小童,凡是都只打哈哈赔傻笑,除了李太姑奶奶一如既往的喜爱外,还获得了李老爷子的喜爱。等到离开的时候,李太姑奶奶在全家人的诧异下,将手腕上的一串菩提子佛珠脱给了李瑜,这可是老太太最喜欢的什物,跟了她近一个甲子,就这样给了个啥都不懂的毛丫头,李老太太和李爸李妈表示不理解,李老爷子心里却是雪亮,李清却嫉妒了,谁也没想到老人这一随心的举动造成了一年后的家庭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