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盛世之布衣风云》第十四章 初来京城 免费试读
天刚大亮的时候,一轮红日便从层层云雾里隐隐闪现了出来,将那淡淡的光晕投射到大地。
承天门上的钟鼓激昂着悦耳的钟声,将凌晨的号角传到了宫廷内外。宫阙高墙之内,文武百官排着长长的队伍沿着汉白玉的石阶缓缓往宫内行去。
这是大明的紫禁城,永乐十四年开始修建,永乐十九年***朱棣将都城迁至于此。
从承天门一直到南午门,整个皇城看去成凸字形,红墙黄瓦其间宫殿林立,远远看去星罗棋布蔚为壮观。
“上朝。”随着一声高昂的呐喊声,宫娥太监们迎着文武大臣进了华盖典。
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上,两朝文武分列两边,永乐大帝一身龙袍,端坐在金龙宝座之上,他的身后站着两名手持羽扇的小宫娥。这两名小宫娥纤腰款款,立在那里,仿佛两棵杨柳般妖娆。
“今日早朝,有事奏来,无事退朝。”
一个站在皇帝身边的小太监将手中皮鞭一扬道。
静默片刻,众大臣扶手立于殿上,无人应答,过了片刻,只见大殿之上,一位身穿红色蟒袍的官员从众百官之中,站了出来,他一站出来,便双手扶在胸前,作揖道,“启奏陛下,锦衣卫北镇抚司指挥使,有本要奏。”
他的话音一落,整个大殿便沉静了下来。金龙环绕的擎天柱立于宫殿四角,支撑着高高宫阙,整个大殿无一丝声响。
金龙宝座之上,皇帝身穿金色盘领窄袖袍,袍上绣着金色盘龙,头上戴着镶有珍珠宝石的金色翼善冠,腰系玉带,足下一双粉底皂靴。
“北镇抚司,你有何事奏来?”只听殿上一个苍老带着几分威严的声音。他说话间那冠上的的两颗珍珠也微微抖动着,永乐大帝已经年事过高,颌下胡须花白,两颊消瘦,眼角皱纹满满,不过那双明亮的眼睛却始终一动不动地盯着殿下百官,冥冥之中给人一种威严和神韵。
那揖在殿下的北镇抚司匍匐在地,目光低垂,始终不敢抬头。这位北镇抚司乃是堂堂的锦衣卫指挥使,直接听命于皇帝,从三品的官职,可是在高高的皇帝面前,他不敢有任何怠慢,处处谨小慎微,生怕出错,伴君如伴虎,稍有闪失就会人头**。
“启奏陛下,锦衣卫北镇抚司,扩充人员,待在明日于北镇抚司衙门考试招募,这是微臣拟定的锦衣卫招募人数和人员要求,还请陛下明示。”他说着从衣袖里拿出一个金黄色小本,双手托起。立于殿上的小太监看到忙下殿来从他手中取过,小心地踏着金色台阶走到皇帝面前
永乐大帝将太监手中的金黄色小本拿在手中,两只皱巴巴的手轻轻翻开来,看了看道,“纪爱卿,你所奏之事,朕以阅过,就以爱卿所虑,招募锦衣卫三百名。”
皇帝此言一出,那跪在殿下的锦衣卫北镇抚司,双膝一弯,双手扶地,跪在地上道。“皇上圣明。”
永乐大帝见自己的臣下跪在地上,那一对苍白的剑眉抖动着,缓缓舒展开来,脸色一阵和悦道,“爱卿平身。”
随后小太监站到面前来,皮鞭再次一扬道,“有事奏来,无事退朝。”
众百官闻言,纷纷匍匐于地。他们跪在地上山呼万岁,送迎自己的皇帝回宫。
永乐大帝眸光一转,向殿下黑压压一片人头扫了一眼,大袖一扶便在宫娥太监的服侍下沿着大殿左侧的宫门往后宫去了。
“皇帝起驾回宫。”在太监那高昂的声音中,匍匐在地的众百官纷纷起身,随后各自往自己府邸去了。
次日,凌晨,锦衣卫北镇抚司衙门前人员满满,喧闹声不断。一排壮实的男性汉子排着长队站在那里,**着门前两个身穿锦衣的校尉叫他们的名字进去。
他们都是些来应征锦衣卫的,昨日朝廷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张贴告示招募锦衣卫三百名,所以这些青年听到消息就都来了。
长长的队伍一直从北镇抚司衙门排到高高的宫墙外面,把个偌大的宫门围得水泄不通,身穿锦衣的两名校尉来回走动着。
刘岩也混在人群里,他是昨日在街上看到告示,一大早从崇教坊赶来的。
他现在在京城租了房子定居了下来,房子就在崇教坊一户大户人家院里。
漫长的队伍,人们议论着,七嘴八舌的声音乱成一片,北镇抚司招募三百名锦衣卫,来应征的却有一千多名,锦衣卫是皇帝的亲信,左右眼,监视百官,可以无需审讯直接拿人,一身锦衣穿在身上那是何等威风,多少农家子弟梦寐以求的事情。
长长的人海如一条长龙,每每一个壮实的汉子往前边挪一步,就意味着一个人应试完成,随之站在后面的汉子就向前近一步。
刘岩站在后边看着从府衙里应试完走出来的那些汉子,不经有些莫名,看着他们一脸愁容,刘岩心里也没底了。
默默地**着,已经快一个时辰过去了。他面前一个一个的汉子从府衙里进去了又出来。排在刘岩前边的人,已经不多了,他张望着双眼向府衙里看去,心中有些焦急。
“刘岩……
刘岩正在心里担心自己能不能应征上,就听到府衙门前一个锦衣校尉扯着嗓子喊道。刘岩回过神来,忙应了一声便往府衙内而去。
一个锦衣校尉在前边带路,刘岩跟在后边,他一边走着,一边用目光偷偷瞄着这大明朝廷最神秘的组织锦衣卫北镇抚司衙门。宽敞的院落,迂回婉转的走廊。
刚踏进院子的时候是一片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小桥池水,可穿过走廊,他就看到两排腰系佩刀的锦衣校尉站在那里,沿着他们的视线往前看去。
他就看到了一把太师椅,太师椅上坐着一位方脸阔口的男子,这男子颌下蓄着一缕八字胡须,
脸颊苍白,看上去三旬左右。他正坐在那里,双手扶在木制的公案上,看着案上的卷宗。
刘岩一走到面前,就引起了那男子的注意。
这男子穿着一身飞鱼官服,头上戴着乌纱帽,他稍稍抬起的眼眸正好碰上刘岩明亮的目光。
“你就是刘岩。”
身穿飞鱼官服的男子问道。
刘岩点点头,答道,“正是在下。”
那身穿飞鱼官服的男子眸光转了转,不屑地看了一眼刘岩道,“何方人士?家里还有什么人?”
刘岩听到问话,迟疑了一下,便答道,“凤州府人氏,父母双亲现已亡故,家里再无他人。”
他本来碍于家中的灭门**,不想将真姓名报上去的,可是转而又一想,家里被灭族的案子已经过去三年多了,朝廷早已淡忘,所以说出来也无妨。朝廷做事一项就是这样,在风口浪尖上是一个活口都不留,但是一旦时间很久,风声过去,朝廷也就懒得管了,民不告官不究,就是这个道理。
那飞鱼官服的官员听了刘岩回话,拿起一本卷宗,一边看着,一边冷漠地道,“上无双亲,甚是孤儿,你不能做锦衣卫。”
刘岩听到此处正要开口辩驳,却被旁边的校尉推着身子往外走,刘岩眼见快被推出去了,突然大声喊道,“大人,我有一身好武艺的,什么苦都能吃,你就留下我吧……..
“将他推出去。”
只听一声冷冷地大喝。
刘岩便被旁边的校尉拽着轰出了府衙。
乱糟糟的,刘岩灰溜溜的站在府衙门前,他正要走却迎来那些排在外边**应试的汉子一阵嘲笑,刘岩瞥了他们一眼,他本想教训他们一顿出出气,可转而又一想,自己初来京城,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说了他们只是嘲笑了一下自己,并没有做太过分的事情,何必跟他们这帮人一般见识。刘岩无奈地皱了皱眉头便往宫门方向去了。
出了宫门,刘岩就往街上走去。此时街上酒肆,客栈已经开门营业了,小商小贩扯着嗓子吆喝着自家东西,街上有那搭着帐篷,支着一口大锅,****着双臂,一手端着面团,一手拿着刀卖山西刀削面的,还有那摆着地毯卖花瓶,碗碟瓷器的,总之一片繁华,商品琳琅满目。
这是永乐皇帝迁都的第一个年头,也是大明百姓迎来盛世的第一个年头。
刘岩无精打采的走在街上,那暗淡的表情,沮丧的目光,远远看去与这街上的繁华比起来是那么格格不入。
当昨日看到招募锦衣卫的告示时,刘岩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去应试,没想到这下却失败了,那些准备也白白浪费。他有些不甘心,原本以为凭借一身武艺就可以顺利应征,没想到这些天杀的狗官却不领情。没了锦衣卫的差事,今后到哪里去寻差事?刘岩一脸茫然。
淡淡地,一股浓郁的肉香从旁边飘了过来,刘岩正在街上走着,便嗅到了这浓郁的肉香。抬起目光,就看到一个蓄着两撇弯曲如钩大胡须的老人撑着一把油纸伞站在那里,他的身前,放着一个木制小推车,小推车上的竹篮里放满色香味俱全的腊驴肉。
看着那油嫩油嫩的腊驴肉,刘岩不经吞了口口水,走了一路,顿时觉得肚子有些饿了,
他停下脚步,手伸进衣袖里摸了摸,摸出一枚铜钱。
铜钱拿在手里,刘岩无奈地看了一眼,心道,就剩下这一枚铜钱了,还是昨天在盐店里扛盐袋子赚来的。
“老伯,来一吊腊驴肉。”刘岩把铜钱往那老人面前一伸道。
老人看着刘岩手中的铜钱,转了转苍老的目光,便接过铜钱,从竹篮里,拿起特别小的一块腊驴肉,用油纸包好,递到刘岩手中。
接过包好的腊驴肉,刘岩将手中铜钱给了老人。随后便往大街拐角处走去。
片刻的功夫,崇教坊内,刘岩提着一吊腊驴肉缓缓走着,他一边走着,一边微笑着和街坊四邻打着招呼。
刘岩现在的家就在这里,几个月前,刘岩孤身一人来到京城,在附近一家盐店找了份抗盐袋子的苦工,挣了些铜钱,在这崇教坊租了房子。刘岩的家在崇教坊里面,第十曲巷内,是一家没落的大户人家,这家的老爷据说原是兵部侍郎,因为向皇上谏言,阻止蒙古用兵之事,触犯皇帝,被罢了官职,永不录用,充军三年流放辽东。这兵部侍郎家里没了老爷,小的小老的老,都是些妇人孩子生活没了着落就把家里的房子租给外乡人,赚些银两养家糊口。
刘岩就是趁这个机会住进崇教坊的。不过他在这院子里的房子是最小的房子,靠院子角落位置,光线不好,门前还种着一颗高大的老槐树挡道,每次出门还得绕着走,很不方便。
今日他一大早就去应试锦衣卫,如今把那在盐店卖苦力的活计都给辞了,没了差事,往后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刘岩心中忧虑着,一会便到了自家院门前,这院门看起来还是气派,虽然被皇帝免了官职,可是官威还在,朱漆的大门,门前两个威武的石狮子,刘岩推着门。
刚刚踏进院门,便听见一个粗鄙的声音道。
“你这个臭不要脸的贱妇,还我家孩子……….
刘岩停在门口眸子诧异地看着院子里两个妇人撕扯着在吵架。